自惜身薄祜,夙贱罹孤苦。
既无三徙教,不闻过庭语。
——曹操的出身也挺苦恼的。
曹操长相不太好,无论是近年专家们把生物基因的工程的办法运用到考古,得到了一些曹操相貌的复原。还是从仅有的史料考据。我们所能得到的曹操形象是不太符合毛爷爷在词中写到的“魏武挥鞭”的气派。
正史中并无具体谈及曹操形象的文字。而《三国演义》倒说的明白:“身长七尺,细眼长须”。如果罗贯中说的是对的,按照东汉尺度和现在公尺换算:一尺约等于二十二厘米余。那曹操只有一米五到一米六之间了。而细眼长须,可能是根据曹操的小名阿瞒得到,因为“瞒”字意思就是细眼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都会有很多人会根据孩子的相貌特征取小名。
或许《三国演义》说对了,据《魏氏春秋》记载:曹操“姿貌短小,神明英发”。《魏氏春秋》是一部由魏国人编写夸奖曹操的野史,连夸奖曹操的书都说了曹操姿貌短小,估计就八九不离十了。按中国语言规律揣测:如果有人说”某人长的矮“,这不一定可信。但如果说”某人虽然矮,但是很有气质“,这估计就是了。
《世说新语》也讲述了一个故事:曹操将要会见匈奴使者,但自己觉得长相不好,不能镇住匈奴国(自以形陋,不足雄远国),于是便叫崔琰代替他,曹操自己反倒假扮成捉刀的侍卫。
这里已经非常明确的说到:“自以形陋,不足雄远国”,这是曹操觉得自己的相貌配不上他的地位,所以找崔帅哥来代替自己。但《世说新语》也是一本有损曹操形象的小说,也必须在心里打个问号才是。
在 2009 年的时候,曹操墓被发掘,笔者曾看到一个不是很正规的报道,说曹操的身高是 155 厘米。如果是真的,那么曹操晚年的身高是 155 厘米,曹操本人身高就和罗贯中说的一样了。
综合这些资料,我们可以大概得到一个曹操的大致形象:矮矮的个头,可能眼睛比较细。 这当然不是很合人意,特别是这么一个大人物。笔者声明:本人并不是黑曹操,也只是做一些适当的推断结果。
除了外貌形象以外,曹操的身世也不太好。 曹操的身世不好,这在很多史书上都是可以捕捉地到的信息。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宦官,东汉时候的宦官和明清时期的不一样,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都是朝廷的支柱势力。由于宦官也是有财产,但又无人继承。所以会收养儿子。
曹操的爸爸曹嵩就是曹腾的养子,曹嵩此人官做的挺大,后来花钱买了一个太尉。太尉在秦汉时候权力很大,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。虽然这是花钱买的,虽然东汉末期中央权力不是很给力,但还是很牛逼的。
其实拿着这个家世照着这现代社会来说那确实也是个富贵之家,无非就是养子的问题。但这要是放在东汉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。因为东汉宦官的名声在朝廷中实在是臭气熏天,搞了很多政治事件。
而且在汉朝那会儿还形成了一个士大夫的门阀阶级,此阶级最大的特征就是垄断知识、世代为官。最看不起那些家里没有根基的人。平常的时候大家就会算算自己祖上出来多少大官。袁绍就是这个例子,袁绍其人是大家士族,当时的社会都为他家族创造了一个词语――四世三公,来褒奖他祖上四代人的“政绩”。这样的人自然十分看不起宦官,曹操也就在夹缝中,夹起尾巴做人了。
袁绍后来就吩咐谋士陈琳写了一篇诋毁曹操的《讨贼檄文》。里面写了许多对曹操不友好的话。其中关于曹操的身世有一段是这样写的: 司空曹操,祖父中常侍腾,与左悺、徐璜并作妖孽,饕餮放横,伤化虐民;父嵩,乞匄携养,因赃假位,舆金辇璧,输货权门,窃盗鼎司,倾覆重器。操赘阉遗丑,本无懿德,(犭票)狡锋协,好乱乐祸。
由于这段话比较低俗笔者就不翻译了。由大家自己领会其中的脏话,这其中有一句必须得提及—— “操赘阉遗丑”,这个词很能说明了士大夫阶级对曹操的蔑视。
虽然有几个大钱,但是曹操可能连刘备都不如,虽然刘备都穷到编草鞋的地步,但他有自己的家谱,他小时候看到大树还会想起拿他做帝王的车篷。还可以想起自己高贵的皇室血统。
在曹操那个时代,大家十分看重自己的祖上。举一个小例子,很多人总会发现东汉人的名字都是单名,什么张飞、关羽、袁绍。。。但这是王莽篡汉做皇帝的时候的一个规定造成的,那时候规定:犯人是取两个字的名。此规则在王莽倒台两百多年居然成为惯例。这从侧面的折射出东汉乃至整个秦汉朝对家族门第的看重了。
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,就难免被他们的价值观左右。曹操本人自然也很不愿意提及自己的身世,在其独揽大权之后,曾多次认祖先。把大家弄的稀里糊涂的,他自己的家书里说自己是“曹叔振铎之后”(振铎是周文王的儿子),但《三国志》又里说曹家是西汉曹参的后代。其实这是曹操本人想故意掩饰的结果。
曹操写过一首诗《善哉行 其二》,诗的前几句就是交代他的身世。其诗如下:
自惜身薄祜,夙贱罹孤苦。
既无三徙教,不闻过庭语。
其穷如抽裂,自以思所怙。
虽怀一介志,是时其能与!
守穷者贫贱,惋叹泪如雨。
泣涕于悲夫,乞活安能睹?
这首诗,感情基调比较悲伤,字词之间。处处流露出苦难与无奈的感情,也是曹操无意中自曝家世的诗句。
最富代表性的是第二句:“既无三徙教,不闻过庭语”。
“三徙教”表述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“孟母三迁”的故事。汉代赵歧所著《孟子题词》中有:“孟子生有淑质,幼被慈母三迁之教。”
“过庭语”是选自《论语》中孔子和其子孔鲤的故事:
孔子曾经站在庭院里,孔鲤恭恭敬敬的快步走过。孔子问道:“学了《诗》没有?” 鲤回答:“没有”,子曰:“不学《诗》就不会说话啊”,孔鲤退下去学《诗》。又一日,孔鲤有碰到孔子,孔子:“学了礼没有?” 孔鲤又说“没有”。孔子说:“不学礼就不会做人” ,结果孔鲤学礼去了。
这综合起来就是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,所以曹操感叹: “其穷如抽裂,自以思所怙。虽怀一介志,是时其能与!”
像这样的诗歌曹操也就只有写过一次,其他的诗多是对事业抱负,对仙山生活的描写。这其中的厉害关系想必是有的。
要按这样的家庭环境来看,曹操就像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没人管教的“野孩子”。
事实也却如此,据说曹操这斯,小的时候就喜欢飞鹰走狗,游荡无度。他叔父就经常对曹嵩说这孩子该管教了。后来曹操在路上碰到他叔父,就做出个面瘫的表情。叔叔问他怎么了,他就回答是中风了。好心的叔叔赶紧回去告诉曹嵩,但曹嵩看到曹操的时候,曹操就不装了。曹爸爸问曹操:“你叔叔说你中风了,是怎么回事?”。没想到曹操却回答说:“我本来就没中风,只是叔叔不喜欢我罢了”。从此曹嵩就不相信曹操叔父了,曹操更加肆意妄行。
《世说新语》里有一些不靠谱的故事:说曹操和袁绍就经常在一起混。看到别人结婚,偷偷地摸进人家的院子里。夜里大叫“有贼!”,等别人捉贼的时候把新娘用刀劫走了。回来的时候袁绍掉进灌木坑里了,袁绍动不了了,曹操灵机一动,就大叫一声“贼在这里”,袁绍吓的自己蹦出来了。
《世说新语》里还说,一天夜里袁绍派人杀曹操,曹操正躺在床上,一个飞刀扔了过来,幸好没中。曹操一看飞刀扔低了,便猜想下一刀会偏高,便做好准备,果然下一刀偏高了。
上文里我也提到,《世说新语》不靠谱,我们姑且作为参考。如果是真的,那曹操可就是一个十足的问题孩子了,而且连大人们都斗不赢他。对于这样子的人,就是放在现代社会也得挨骂,被老师叫家长。
曹操的情况大致如此,没有门第,还没有一个好的家庭教养,人张的也不是雄姿英发。但也不可说其出身贫寒,准确的定位应该和现在的爆发户一样,虽然有钱。但受贵族看不起。
笔者仅能主观的得出一些结论:没有好的门第才让他知道任人为贤,或许像《三国演义》里他推荐关羽一样。没有好的家庭环境让他日后养成了古怪,多疑,奸诈的极端性格。相貌不好让他学习,使他自知,曹操后来文学成就那么高,可能就和这点有关系,毕竟今天也有一句话――张的丑就得多读书。
而即使是出身不好,他仍然是有一定地位的,仍可以接触到统治阶层,这样的上层社会的底层身份使得他更容易接触到社会的两个面,更容易了解知道很多人的心思。
这个世界上没有白吃的苦,“既无三徙教,不闻过庭语”的人,总是能自己寻找出路,养成早熟的行事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