惟汉廿二世,所任诚不良。沐猴而冠带,知小而谋疆。犹豫不敢断,因狩执君王。白虹为贯日,己亦先受殃。
贼臣持国柄,杀主灭宇京。荡覆帝基业,宗庙以燔丧。播越西迁移,号泣而且行。瞻彼洛城郭,微子为哀伤。
――能臣的挽歌
初平元年(公元 190 年),这一年的名字虽然叫初平之年,但东汉江山实则已是奄奄一息。年三十五岁的曹操,集结新招募地微弱的部队赶到荥阳,正遇上董卓部将徐荣。曹操遭受惨败,他本人和他的战马都被乱箭射中,战马已伤地不能行走。在这危机关头,从弟曹洪让出自己的战马给曹操。曹操坚决辞让,曹洪对曹操说道:“天下可无洪,不可无君。” 曹操这才骑上马匹,趁夜逃脱。
回到家乡后,曹操又重新招募兵马,集兵来到酸枣,与天下讨董卓兵马合并一处。却看到另一番场景,“诸军兵十余万,日置酒高会,不图进取。” 想起各路诸侯起兵之初,本是同心协力,讨国贼董卓,救回皇帝,匡扶汉室江山。自己虽然力微财薄,尽力苦战。而联盟诸侯人多势众却踟躇不前。
这时候已经腐朽到根的东汉朝廷让曹操彻底失去信心,十五年来的宦海沉浮已就让他渐渐明白:能臣是当不成了。
此时的曹操已不能忘记,在其初入仕途之时许劭对他所说的那句话――“子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奸雄”。
十五年前,曹操获得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职业――洛阳北部尉。洛阳北部尉是主管京城洛阳北部治安的一个小官。
像大多数刚入职场的其他人一样,虽然官小,虽然北部尉只是洛阳的城管队长,但这都不重要。这是曹操实现自己前途的第一站。本着“干就干好,争就第一”的想法。他十分看重这一职位。他要把这里当做实现梦想的起点。
《曹瞒传》记载:“太祖初入廨尉,缮治四门。。。有犯禁者,不避豪强,皆棒杀之。”这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。
没想到几个月后,还真有不怕死的。此人来头很大,他是大宦官蹇硕的叔父。这就是做官的难题,《红楼梦》中还有贾雨村为己名利,不敢惹了金陵王家,乱判葫芦案。没想到曹操是个十足的愤青,马上就把这位大宦官的叔父给杀了。这一做法马上引起了宦官集团的反扑。
宦官们整曹操也是煞费苦心,首先曹操的爹和爷爷在朝廷里人缘也不错。但又要搞曹操,于是宦官们想到一个办法——调走。调离京城,曹操在一个叫顿丘的小地方做老大——顿丘令。
曹操此人也是一个不怕打击的人,他在顿丘在顿丘还有声有色的干了起来。可惜的是这已无史可考曹操到底做了什么,毕竟顿丘实在是偏了。不过从后来曹操对其子曹植说道:“吾昔为顿丘令,年二十三,思此时所行,无悔于今。”
这句话十分值得研究,曹操说出此话是有两层含义。其一、曹操在顿丘为官,干的不错,做的有声有色。其二、曹操这一生为许多事也后悔过。 综合起来看,曹操认为青年时所做过的事是穿其一生自己认为是对的。虽然这不是最好的生存方法,虽然后来的自己也许会笑话自己当年的天真幼嫩。但那份最纯真的青春梦想的追求是他曾经拥有过的。
在顿丘令上,曹操只做了一年,后来便因政治牵连回归家乡。在家一年,他熟读了各种书籍。用了很多时间思考。
一年后,被重新召回朝,做皇帝的顾问(议郎)。
一年的反思并没有让曹操学会怎么用“护官符”。
这次曹操的复出他闹出的动静反而更大了。这次他做了两件事得罪了更多的人。
第一件事就是为已死的“党人”翻案,这可了不得,党人案不是什么小白菜案,他是一起宦官制造的政治案件。如果说杀了蹇硕的叔父是得罪了一部分宦官,那么这次曹操就是和宦官彻底的对立。更何况这些宦官现在还把持着朝政。这在官场里都是要被同僚们看做蠢事的,遇到胆小的同事走在路上都会装作不认识此人,搞不好惹来杀身之祸。
此时的曹操就像一头奔向自己方向的牛,只要是他所认准的道理是坚决不会妥协的。除了向宦官开战,曹操还向官僚阶层开战。
古时候有一个现象,比如有些官比较坏,然后就会有一些市井民谣讽刺这些官员,当官好也同理。当时灵帝为了拯治朝纲,下了一道召书说:但凡有老百姓流传歌谣讽刺的官员都免去职位。
这召书若是大概一看,感觉皇上真英明啊。但要知道那个皇帝不想英明?英明不是做看起来对的事,比如灵帝这个诏书。这里要明白皇帝处于深宫之内的,外面骂谁他怎么能知道。就算他出去考察,那些东西也是安排好了的。王莽就是个例子,百姓都快饿死了,他走到街上一看老百姓都在吃肉。灵帝更是,掌握着这些信息的还是官僚们,于是高官恶势力趁机报复,结果适得其反。
曹操自然是明白其中道理,反复上书此事。皇帝最后明白过来了。不过曹操可更是拉起无数官场仇恨。这次他得罪了官僚阶层。
以后的岁月,是曹操吃苦头和无奈的光阴。据《魏书》说:“是后政教日乱,豪猾益炽,多所摧毁,太祖知不可匡正,遂不复献言”。连曹操也沉默了。
历史的悲哀常在于此,仅仅个别人的力量想去改变他改变不了的事的时候,这些人往往也只能选择成为这个主流,或者是沉默。曹操第二次进入官场也是失败的,但他学会了沉默,他也只有行使他这已微薄的权利。
公元 184 年(中平元年),黄巾起义。曹操率军破黄巾斩首数万级。
同年,由于镇压农民起义有功,曹操迁为济南相,济南相相当于济南市长。于是他在自己的任上大刀阔斧的革新。又一次的得罪权势,后来在自己的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中回忆道:“故在济南。。。违忤诸常侍,以为豪强所忿,恐致家祸,故以病还”。这个时候曹操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召来别人祸害了。无疑,他的年少轻狂已不在了。他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能臣之路能否实现了,他已经被整个社会逼着他离开原来要走的路。他再次离开官场,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反思。
当曹操再次登场时,腐败透顶的东汉帝国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——皇位争夺、黄巾再起、何进被杀、袁绍诛宦、董卓进京。
面对坏人董卓的强留,曹操自知洛阳已无法待下去。于是他却变易姓名,逃回乡里。
回去的时候,他误杀吕伯奢一家,还说出:“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”的话。我此时所看到的曹操已经不太像以前的他了。他已经开始不相信别人了,他开始变为只相信自己的人。
他所留下的正气的一面匡扶汉室,但他此时已经变成一个只要目标正确可以不则手段的人了。
他回归陈留,发起义兵。想和各路诸侯一起,推翻董卓。
而袁绍等人的犹豫自保,根本无心顾及皇帝,还欲各自发展的态度再一次的挫伤了曹操。曹操于悲愤交加中,写下了这首《薤露行》
惟汉廿二世,所任诚不良。沐猴而冠带,知小而谋疆。
犹豫不敢断,因狩执君王。白虹为贯日,己亦先受殃。
贼臣持国柄,杀主灭宇京。荡覆帝基业,宗庙以燔丧。
播越西迁移,号泣而且行。瞻彼洛城郭,微子为哀伤。
这首诗和曹操的另一首《嵩里行》被后世看做东汉末年诗史。诗中“沐猴”指何进,“贼臣”指董卓。他指责何进掌握大权而“知小某强”,做事犹豫不决。又痛诉董卓臣贼所犯下的罪行。
我们站在现在的时空里,可以大胆的说曹操有取汉之心。但至此三十五岁时,他依旧是一个铁骨忠臣。虽然他所捍卫的东汉伤害了他无数次,虽然他只有一点微薄之力可以付出,虽然比他有地位有权力的人都袖手旁观了。但他相信一个太平盛世回来到。就曹操另一首诗《对酒》里写到的一样:对酒歌,太平时。
也是在这一年,曹操彻底脱胎换骨,他将从实际认识中彻底的改变自己。
到那个时候也才会蓦然回首,和自己的儿子谈及自己的往事,说起自己无悔的追梦之路――“吾昔为顿丘令,年二十三,思此时所行,无悔于今”。但那个青涩的梦想也只能停留在青年时代。
孔子说:“三十而立”,三十五岁的曹操走在人生的分水岭。是他性格和心理开始改变的时候。
这也给我留下一个疑问:做一个能臣可以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