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谈(3)曹袁之争

July 24, 2014

今天下英雄,唯使君与操耳。本初之徒,不足数也。

――知袁绍者,曹操也。

建安四年(公元 199 年),十二月,正值隆冬。已经快 45 岁的曹操再次驻扎在官渡前线。就在他刚驻官渡时,他的一个侍从企图谋杀他,幸好被许褚发现。前不久,他十分欣赏的关羽为了找刘备弃他而走。归顺自己已久的黄巾旧部刘辟叛他归附袁绍,而且多郡响应。几个月来和袁绍对峙,兵力本来不足就万人,但伤者已有二三成。袁绍军营中射来雨一般的箭矢,将士走路都要拿着盾牌。江东孙策听说曹操处境艰难,在谋划着偷袭许昌把皇帝抢过去的事儿。曹操快达到心理承受的极限了,他写信回去给留在许都守家的荀彧,在信中表达自己不想继续打了,还是回去吧。其实荀彧这边也难,他也要收刮本来就很微薄的“民脂民膏”来资助前线,但荀彧深知此战的重要,在回信里给曹操加油打气。

这天曹操出来劳军,曹操看到将士们从许都运来了粮食,粮食不多,也不够。士卒们都很艰辛,士气也很低落。曹操看了心里一酸,他上前拉着士卒的手说道:“再给我十五天,再给我十五天,我就打败袁绍,你们就不要劳苦了。”

战事如此吃紧,这时候官渡之战已经快要打响关键性的一仗。

曹袁两人结下地四十多年的爱恨情愁至此也要做一个了断。两人终于撕破脸皮,亮出爪牙,比划出北方的强者。

经过数十年的征战,这个时候的北方统一已成为必然。在建安四年的时候,中原局势一目了然。六月袁术病死,十一月张秀降曹,刘备投靠袁绍,刘表开始中立,孙策保江东。几大左右中原的势力,开始纷纷站队表明自己的立场。

同年,袁绍准备发兵征曹,这就像一场球赛,大家纷纷下注,为自己看好的队伍下注。

既然是都有人下注的两支队伍,就说明官渡之战并不是一个胜负可预知的战争。而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袁曹二人抢地盘,愚以为其根本原因是袁曹二人的思想、性格分歧的最终综合结果。

袁绍此人,甚是牛逼。他从祖父开始,世居高官,势倾天下。不仅如此,袁绍还长相“姿貌威容”,品行“能折节下士”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有修养、仪表堂堂的高富帅。根据当时已知的人物来说应该是只有第一没有之一。而曹操就稍显屌丝了,曹操的爷爷不如袁爷爷,曹操相貌又不是很好,品行还是存在争议的。这个我于前谈到过。

但曹操的优势还是有的,就是曹操脑子好使点。在《世说新语》中就有曹袁二人厮混在一起偷新娘的故事(第一章中已有提到)。若是如此,便可以得出袁绍小时候也混,但脑子没有曹操好使。

曹袁二人成人之后同朝为官,他们所生朝代比较黑暗,宦官把持朝政。袁绍也十分痛恨宦官,当时袁绍和何进是一伙的。何进就是曹操在诗里讽刺为猴子(沐猴)的那个。

当时袁何二人准备干两件蠢事。第一,袁绍给何进出主意,召坏人董卓来助阵吓宦官。第二,何袁二人准备杀光宦官。

曹操极力反对,他觉得召董卓进京是十分危险的行为,董卓是边塞军阀,极有可能造成京城动荡。对袁何要杀光宦官的举动更是无奈笑着说:“阉官自古以来就有,只是因为皇帝宠信他们给他们权力才会使宦官为患,如果要治罪,只要杀元恶,一个狱吏就可以办的到啊,何必召来外面的将军啊?你们要把宦官杀尽,事情必然要败露。”

果然,何袁要杀光宦官引来整体宦官集团的恐惧,宦官们先下手就把何进先杀了。袁绍见何进被杀,率兵杀入宫中,见到没有胡子的男子都杀死,很多没有留或没有长出胡子的男子,都脱下裤子证明身份,死者有两千人。最后董卓进京更是局势不可收拾。

这一切的结果和曹操说的丝毫不差。

董卓掌权后,也要拉拢曹袁二人。

董卓对袁绍说:“我想立陈留王为皇帝,你觉得怎么样啊?”

袁绍一听,这个是要和我共谋废立之大事。他没说话,横刀长揖而去。然后逃往冀州。

不过另一史料《献帝春秋》载,袁绍回答董卓:“汉家做了天下四百年的皇帝,人民爱戴已久。现在皇帝虽然小,但还没有犯错吧,董公要废,恐怕大家不答应吧”。董卓说:“竖子!天下的事哪个不是我说了算? 我现在要办,谁敢不从?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锋利吗!” 袁绍说:“天下有能耐的人,难道只有你董公?” 裴松之注《三国志》认为袁绍绝不会用这样的口气和董卓,说话还活这走出来。但是考虑到袁绍的地位这还是有可能,更何况袁绍赶紧跑了,这也说明袁绍 确实是把董卓得罪了不行了。姑且存疑,按三国志上记载,袁绍此人青年也应该是个正面形象。

董卓表曹操为骁骑校尉,想要曹操帮他干事,曹操也不想和董卓同流合污,马上更名改姓,逃回老家。我现在所看到的曹操和袁绍是何其的相似!

不久曹袁二人又走在了一起,大家各自起兵打董卓。袁绍声名大,被推为盟主。曹操屌丝做了个小小的代理奋武将军。注意这个时候袁曹二人就开始有巨大的分歧了。

大家熟悉的一幕,十余万联军,不思进取,置酒高会。曹操甩下句:“我们起兵本来就是打着义字,如今持疑而不进,失天下之望,我为诸君感到耻辱!”

袁绍是有自己的小算盘。袁绍由于被大家推选为盟主后,权力的欲望就开始滋生。原来盟主这么容易,这么多人支持我。袁绍就有了另起炉灶的想法。袁与一个叫韩馥的人想另外搞一个皇帝(也没征求人家同意),董卓打包带走的那个皇帝就不管了。

袁韩两人商量了以后觉得妥当就去和曹操说,曹操强烈反对这一做法。曹操回答:“你们向北管你们的皇帝,我一个人向西拜我的皇帝。”

还一次,袁绍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一个假玉玺,在曹操面前用胳膊暗示了下,干不干?,曹操大笑着说道:”哈哈,我不听你的。” 袁绍又去说。。。曹操没应声,由此更加看不惯袁绍了,想着把他杀了。

曹袁矛盾进一步升级,袁绍的做法让曹操动了杀心。但反过来想袁绍也未必没动杀心,毕竟曹阿瞒知道的太多了又不合作。若是这时候让他们打一架,官渡之战或许就不会发生。就算是打架也很难触动那么庞大的两个集团的利益了。

但是这个时候曹操变了,曹操三十五岁那年受挫以后,就有一个叫鲍信的对曹操表明,别管什么了,发展自己才是硬道理。

建安元年(公元 196 年),曹操提前一步把皇帝从乞丐帮里接到了许昌,许昌改名许都。一下子曹操的大本营就变成天下的中心,曹操本人也官至司空,领车骑将军事务。

袁绍军这边就不爽了,还为了要一个大将军的官职骂来骂去。更不爽的是本来袁绍的谋士沮授也对他说过,咱们赶快去把皇帝接过来,“挟天子而令诸侯,蓄士以讨不庭,谁能御之?”。但袁绍心里犹豫,再加上郭图和淳于琼两个搅屎棍在旁边反对,这么好的主意就泡汤了。

反而曹操捡了个便宜,袁曹之争逐渐转变为抢权力的争夺了。

建安四年,曹操干了吕布、袁术、张秀。逐渐强大。袁绍灭了公孙瓒,坐领冀、青、幽、并四州之地。双方准备活动基本完毕,随时准备一磕生死,新账老账一起算。

曹操方面拥有两州之地,能调动兵力三万余人。袁绍方面拥四州之地,能调兵数十万。

战争是袁绍先发起,一些历史学家们认为袁绍提前发起这场战争为后来失败埋下了隐患。

就连当时袁绍的谋士沮授就对袁绍说,我们得慢慢来,急不得,打消耗战,先消耗曹操个一两年,再虐不迟。这讲述的是猫玩耗子的游戏策略。

但是袁绍不听,很多人都说袁绍傻,其实袁绍是有道理的。袁绍和曹操交手四十多年,因为袁绍明白他袁绍不是猫,而曹操更不可能是耗子。

笔者猜测袁绍明白曹操的潜力是巨大的,要打败这样的对手,只有提前开战。

曹操这边也很了解袁绍,曹操本人和刘备聊天的时候就对刘备说:“本初之徒,不足数也”,意思就是:袁绍这厮我太了解他了,他算不得什么!

关于打的赢还是打不赢分为两拨,一拨以郭嘉和荀彧为代表的鼓吹派,他们大谈曹操要赢,而且有荀彧的四胜理论,后来由郭嘉先生改进为十胜理论。客观上说这些理论有他的道理,但难免有夸张的修辞。曹操听了很高兴,心里仍然没底。

还一拨是孔融的消极派,孔融这厮是孔子的后代(让梨的那位),专门和曹操抬杠。孔融对荀彧他们说:“袁绍地广兵强,田丰、许攸都是厉害的谋士,为袁出谋划策。审配、逢纪都是忠臣,为袁做事。颜良、文丑勇冠三军,统领兵。打不赢啊”,从这里孔融的表现作者已预见孔融后来的命运。

确实像孔融说的那样,田丰、许攸确实厉害,不过田丰出战前就和袁绍抬杠被抓了,许攸关键时刻叛逃归顺曹操。郭图等搅屎棍反倒为袁绍出主意去了。颜良被关羽所斩,文丑被杀。

这里有一个疑问,既然曹操本人是很了解袁绍的性格。曹操就和刘备聊天说过“天下英雄,惟使与操耳。本初之徒不足数也”。 为什么曹操这时候心里就没底了呢?

这就好像一尖子生高三开始的时候说:“某某大学算什么,我肯定考的上”,但是你突然告诉他:“咱们现在就去”。我保证他也会傻眼。袁绍此时就像一个巨大的炸弹,曹操是个超人,但还没有羽翼丰满。只要袁绍扑过来,曹操极有可能炸的粉身碎骨。而袁绍要的就是这样碾压曹操。

毕竟曹操吹牛的那时候袁绍还没想打他。等袁绍要打曹操的时候,曹操就觉得来的早了点了。

后来开战以后,充分的说明了曹操并没有把握。后来曹操真的打败袁绍以后,从袁绍营里搜出很多自己人的投降信。他说:“我不看,全部烧了”。 “袁绍强的时候,我都担心不能自保,何况众人乎?” 要明白,这不仅仅表现曹操的大度,更是一种放下心里的石头后的自白。虽然郭嘉和荀彧在他面前说了多少胜,但曹操心知肚明。

曹袁这一战的结果是曹操获得胜利,战争的转折点是曹操火烧袁绍粮仓乌巢。而这个注意却是袁绍军中的许攸的主意,许攸投奔曹操是因为他家中有人犯法,被审配抓起来了。审配就是孔融说的办事很厉害的那位,审配本人其实是很不错的,铁面无私。但这次他真的坏事了。许攸逃往曹营战事逆转。

而许攸那个犯法的家人也成为那个丢失的马蹄钉。若不是他犯法,被审配抓起来,许攸也不会投曹。而就在当晚曹操军中已经断粮,曹操随时要败。战争的天平被一个小人物改变了,他自己或许什么也不知道。但是他要是晚犯三天法,我们三国的历史就有可能被改写。

所以我认为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纯属偶然。而袁绍的性格决定了他必将失败。但不一定是在这场战争中。

曹袁四十年的恩仇就此基本了结,曹操更是经历了至今为止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场战役。


Profile picture

Written by Vance who lives and works in Shenzhen, China, and is working hard to improve. You should follow them on csd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