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子当如孙仲谋。
――曹操称赞孙权
正当曹操一路凯歌,在碣石赋诗,看着北方统一的山河时候。南方开始焦躁不安。
南方此时主要分为三股力量:东南孙权据江东,中南刘表据荆州,西南刘璋据益州。孙权继承父兄基业,十八岁便执掌东吴大权,是少年英雄。刘表坐镇荆襄九郡,礼贤下士、善于治理一方,此时刘备也在其麾下,正值兵强马壮。刘璋虽能力不行,却也龟缩蜀地益州,继承父业。
曹操刚刚回到冀州邺城,屁股刚开始坐稳,就听到一个十分不好的消息——孙权已经取得了江夏。曹操是机敏的军事家,凭借多年的经验,不难发现江夏是个军事要地。孙权取得江夏,就意味着孙权有向西发展的事态,随时准备吞并隔壁的刘表。如果孙权吞并荆州与曹操形成南北对抗的局势,就十分不妙了。
虽然曹操也才在邺城建了玄武池。所谓玄武池就是一个大水塘,由于北方缺水,曹操只得如此练习水军。曹操建这个水塘的目的也是一目了然——统一南方。如果天下局势不变,曹操统一中国的蓝图应该会是这样:
第一步:向南吃掉荆州刘表,占领荆州。
第二步:兵分两路,一路从荆州东进,一路从徐州南下,一举攻破江东孙权,占领江东,统一扬州。
第三步:由荆州起兵沿着长江,向西进吞并益州。
第四步:兵分两路,一路由益州向北发兵,一路由中原向西发兵,吃掉凉州马超。
由上步估计可以统一全中国。
但他刚要计划要张开自己的血盘大口的时候,孙权也要行动了。介于孙权可能破坏其计划,曹操顿时感觉到时不待我。他要提前行动,抢占荆州。
于是曹操也不管在池塘里练兵怎么样,能不能打,就匆匆忙忙起兵,南征刘表,直逼荆州宛、叶两城。
这时候,荆州的刘表就成了生活在两只狼里的一只肥羔羊。
刘表此人是皇氏,货真价实的皇叔。他把荆州治理的很好,礼贤下士。但是他确实不是一块打仗的料。这我们不能怪他,毕竟术业有专攻,刘表只是生不逢时。还没等曹操来打,刘表就提前病死。次子刘琮蠢材一个,靠自己舅舅蔡瑁扶持,接管荆州。
刘蔡两人见曹操奔涌而来,十分恐惧。搞政治迫害是他们的本行,哪里见过曹操这么凶残的军阀。于是刘琮望风而降。
刘琮这么一投降,直接坑了刘备。刘备在樊城突然听到过期的头条新闻,马上率部逃跑。准备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操。
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得荆州,再仔细想想自己还是多虑了,比自己小二十六岁的孙权怎么可能是自己的对手。从官渡之战以来,数十年间曹操无人可敌。诸葛亮也在隆中对中说:“此诚不可与争风!”。曹操更加骄傲无比,感觉自己马上就快要统一天下,成就万古不朽的伟业。曹操的心思,不久后他写的《短歌行》可以作证。
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?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
慨当以慷,忧思难忘。何以解忧?唯有杜康。
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但为君故,沉吟至今。
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。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。
明明如月,何时可掇?忧从中来,不可断绝。
越陌度阡,枉用相存。契阔谈燕,心念旧恩。
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。绕树三匝,何枝可依?
山不厌高,水不厌深。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
此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,在诗中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明显是要有帝王之志。要是在和平年代就属于是反诗,是要杀头的。不过从曹操历史文学角度,这首诗是极品之作,表现了曹操吞吐天下的气势。诗中的骄傲也为赤壁兵败提供了曹操心态因素的证据。
曹操开始写信吓唬孙权。内容如下:
我最近奉召伐罪啊,待着雄兵来南方,刘琮赶紧就投降了。现在我操练八十万水军,要和孙将军在东吴打猎啊。
孙权确实经不住吓,毕竟他年龄还小,只有 26 岁。照着现在只是个什么也不懂的研究生。本来孙权以为曹操是和他开玩笑,结果收到这封信,他也犹豫是不是要和曹操动手了。但他哥哥孙策死的时候曾对他说:“外事不决问周瑜,内事不决问张昭”。
孙权赶紧拿出来大家一起看看。结果以张昭也首的江东士族马上决定投降。孙权是不想投降的,但文臣的态度让其很没底。曹操八十万人来了,也不是开玩笑的。
正当孙权犹豫之时,但是两个关键人物出现了。
第一个是智慧能干的鲁肃,鲁肃十分干净的分析了一个问题:到底是打还是不打?
鲁肃慎重地对孙权说:“主公,我投降了可以继续做我原来的官,但您能做什么?”
孙权如梦初醒,百官坑我,自己作为江东老大,只能死战。正是不战是死,战尚有生机。但孙权对有着八十万兵力的曹操,他觉得战可能还是个死。
第二个人出现,他是风流儒雅的江东大帅哥周瑜。年仅 36 岁的周瑜天不怕地不怕、雄才大略、善于大胆谋划。
周瑜给孙权回答另一个问题:到底能不能打赢?
周瑜算了一笔帐,账单是这样:
曹操信里写的是八十万水军, 这其中有假。曹操中原人马不过十五六万,这一拨人从大老远赶来,要知道古代战争考走路,都走了上千里已经是疲惫不堪。曹操得了荆州也才七八万,但是荆州兵是刚刚投降,人心不稳。还有曹操部队多是旱鸭子。
周瑜总结说:“主公给我五万精兵,我去和曹操决战!”
孙权这么一听,再加上刘备派过来的孔明也在他耳边磨磨唧唧的说曹操不行,孙权心理一想:有戏。
当即用配刀,砍下身边案子的一角说道:“还有再说投降的,如同此案!”
曹操平时最擅长交攻的法子,由于被胜利冲晕头脑。此时的他不各个击破,反而把一封信把孙权也拉进来。真正是战略性的失误。这种失误不止一个,反应了曹操轻敌的心思。而孙权又岂是刘琦、袁尚等人?
不过就算孙权确立了和曹操干,他这边还是艰难,刚刚砍完桌子角。周瑜说要精兵五万,孙权实在弄不出来,就对周瑜说:“五万精兵确实有些难,不过已经选了三万兵(估计不是精兵了),你先去吧,孤做你后援。”
决定要打,周瑜便带着三万普通水军。去樊口找刘备回合,正遇曹兵,周瑜历年在鄱阳湖练兵的本事马上显现,曹兵开始就吃了败仗。
这个小败,可以说应该是要给曹操敲警钟的。但曹操并不在乎这些。或许是人到五十头脑就不灵光了,曹操开始目空一切。不久前益州刘璋就派使者张松见曹操要准备巴结曹操地,曹操看张松长的丑而瞧不起他,黄了益州的大事。这和曾经发布求贤令的曹操做出这样的事儿,太不可思议了。
寒冬腊月,北风凛冽。曹操驻军江北,大军虽然在玄武湖练过几下,但真到了长江上就不适应了。习惯了北方干燥的气候的军兵,到了南方潮湿的环境下,很多将士都生病了。还有很多军兵还晕船,水战晕船,这可是荒唐了。
周瑜在南岸驻军,虽然人少。毕竟是如鱼得水,南方水乡之人打鱼为生的都有很多,有些时候,在水里把人打倒,尤其是不会水的人,确实比打鱼容易。
曹操也有些不如意,事情还不是他想象的这么容易,觉得现在开战不太适合,就想要休整,等到来年春天再图。于是把船用铁索把船连在一起,第一可以固结水寨,第二可以免将士们受晕船之苦。
其实按论兵法,铁索连船是非常不对的。但是在当时也有可取之处,铁索连船是会破环船的机动性,但曹操属于暂守的形势,还没准备开战。再则,冬天吹得是北风。纵然着火亦不会威胁大寨。再退一万步,纵然放火周瑜船只必须接近他,但周瑜水军无法突破其防线靠近曹操营地。所以曹操并不是不懂,但只要小心便可避免出事。
在这样的休整期间,曹操居然相信黄盖的假降。这样的连续性犯错,让曹操败局已定。
黄盖放火,曹军本来就十分惊恐水战,又突然看到水上着火,这哪里是他们见过的。于是阵脚大乱。各自都想着回家过年,自然不愿意死在他乡。于是曹军瓦解。古代战争就是如此,兵败如山倒。为什么会有草木皆兵,因为只要一个胆小的大叫一声“有人”,后面的人也不管有没有人,赶紧就跑。这时候将官就失去对部队控制能力,哪里谈的上战斗力?
曹操最正确的决定往往是失败以后,这次也是,为了不让军备物资归孙权,于是干脆利落的又是一把大火全部烧光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赤壁之火并非全是周瑜所放,周瑜只是大乱曹操阵脚,致使曹操兵败,而主要大火是曹操本方所放。后来曹操本人也说过:“赤壁之役,值有疾病,孤烧船自退,横使周瑜虚获此名”。
周瑜胜利的关键不是烧了多少曹军,而是一把火把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打破了。当曹操醒过来的时候,已经是三足鼎立。
北宋苏东坡在《浪淘沙》中写道: “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”。这正是江东周郎的英姿。
曹操北归,本来是在江陵等着他好消息的曹仁,等来的确实败绩,他在江陵苦撑一年多也退守襄樊。
曹操兵败,自然导致政局不稳,也有多处叛乱。
他这才回过神来。马上重新操练水军,抚恤将士家属。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,他发表了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,这篇文章后来成为研究曹操的必读之文,文章后附。
这是曹操,他不像袁绍,失败后气急败坏,还要去考虑面子问题。曹操不会,曹操可能会被胜利冲昏头脑,但绝不会被失败打击自信。曹操诗中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是曹操坚韧、自信性格的体现。后东晋王敦酒后经常着唱这首诗,动情之处还放生哭泣。这不得不说是曹操的魅力。
曹操意识到孙刘联盟的实力,马上写《与孙权书》给孙权挑拨刘备孙权的关系。又派蒋干去周瑜那边挑唆,均不奏效。从此曹操在不敢轻视孙权,开积极备战,稳固后方。
建安十七年,曹操平定马超,时四隔年后。领着号称四十万大军进军濡须口,准备东征孙权。再干孙权一票。
孙权这时已失周瑜,他亲率七万大军迎击,挫伤曹操。
曹操寸步难进,一日他站在船上,看到孙权的船队气势磅礴,军容整肃。喟然叹道:“生子当如孙仲谋,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!” 这是曹操对孙权的由衷赞叹。
孙权也写信给曹操说:“春水方生,公宜速去”。这还夹带一个纸条:足下不死,孤不得安。
曹操看到后,不仅不怒,反而大笑道:“孙权不欺孤”。 于是立即退军。曹操是一个喜爱英雄的人,不然他也不会和刘备青梅煮酒。孙权虽然是曹操对手,但曹操的大笑说明曹操是一个大气之人。
南宋辛弃疾在词中写到:“天下英雄谁敌手? 曹刘,生子当如孙仲谋!”
此后孙权坐断东南,建立吴国。曹魏政权终其一生,未能再近江东一步。
曹操能和江东这周瑜孙权一些青年才俊交手,虽是事业之不幸,却也是人生之幸。
笔者本人也曾见网上一些人写文章说孙权最无用,此皆为无稽之谈。十八岁接手江东,二十六岁打赤壁之战。这样的少年英雄,我想就算是曹操本人在十八岁、二十六岁还是官场小愤青不能达到的。现代人更是差之远矣,不必因《三国演义》而黑孙权的英雄形象。由于从文重在谈曹,也就不花大墨水着孙权,若以后有契机可以谈谈孙权。
(附) 让县自明本志令
孤始举孝廉,年少,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,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,欲为一郡守,好作政教,以建立名誉,使世士明知之;故在济南,始除残去秽,平心选举,违迕诸常侍。以为强豪所忿,恐致家祸,故以病还。
去官之后,年纪尚少,顾视同岁中,年有五十,未名为老。内自图之,从此却去二十年,待天下清,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。故以四时归乡里,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,欲秋夏读书,冬春射猎,求底下之地,欲以泥水自蔽,绝宾客往来之望。然不能得如意。
后徵为都尉,迁典军校尉,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,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,然后题墓道言“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”,此其志也。而遭值董卓之难,兴举义兵。是时合兵能多得耳,然常自损,不欲多之;所以然者,多兵意盛,与强敌争,倘更为祸始。故汴水之战数千,后还到扬州更募,亦复不过三千人,此其本志有限也。
后领兖州,破降黄巾三十万众。又袁术僭号于九江,下皆称臣,名门曰建号门,衣被皆为天子之制,两妇预争为皇后。志计已定,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,露布天下,答言“曹公尚在,未可也”。后孤讨禽其四将,获其人众,遂使术穷亡解沮,发病而死。及至袁绍据河北,兵势强盛,孤自度势,实不敌之;但计投死为国,以义灭身,足垂于后。幸而破绍,枭其二子。又刘表自以为宗室,包藏奸心,乍前乍却,以观世事,据有当州,孤复定之,遂平天下。身为宰相,人臣之贵已极,意望已过矣。
今孤言此,若为自大,欲人言尽,故无讳耳。设使国家无有孤,不知当几人称帝,几人称王!或者人见孤强盛,又性不信天命之事,恐私心相评,言有不逊之志,妄相忖度,每用耿耿。齐桓、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,以其兵势广大,犹能奉事周室也。《论语》云:“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,周之德可谓至德矣。”夫能以大事小也。昔乐毅走赵,赵王欲与之图燕。乐毅伏而垂泣,对曰:“臣事昭王,犹事大王;臣若获戾,放在他国,没世然后已,不忍谋赵之徒隶,况燕后嗣乎!”胡亥之杀蒙恬也,恬曰:“自吾先人及至子孙,积信于秦三世矣;今臣将兵三十余万,其势足以背叛,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,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。”孤每读此二人书,未尝不怆然流涕也。孤祖、父以至孤身,皆当亲重之任,可谓见信者矣,以及子桓兄弟,过于三世矣。
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,常以语妻妾,皆令深知此意。孤谓之言:“顾我万年之后,汝曹皆当出嫁,欲令传道我心,使他人皆知之。”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。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,见周公有《金縢》之书以自明,恐人不信之故。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,以还执事,归就武平侯国,实不可也。何者?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。既为子孙计,又己败则国家倾危,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,此所不得为也。前朝恩封三子为侯,固辞不受,今更欲受之,非欲复以为荣,欲以为外援,为万安计。
孤闻介推之避晋封,申胥之逃楚赏,未尝不舍书而叹,有以自省也。奉国威灵,仗钺征伐,推弱以克强,处小而禽大。意之所图,动无违事,心之所虑,何向不济,遂荡平天下,不辱主命。可谓天助汉室,非人力也。然封兼四县,食户三万,何德堪之!江湖未静,不可让位;至于邑土,可得而辞。今上还阳夏、柘、苦三县户二万,但食武平万户,且以分损谤议,少减孤之责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