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顿不起,车堕谷间。坐盘石之上,弹五弦之琴,作为清角韵,意中迷烦。
――曹操打仗的时候心不在焉了
建安二十年,在曹操平定马超之后,曹操继而从关中南下收服汉中张鲁,益州刘备已经是在曹操的嘴边了,只要稍微努力便可以吞下去。在此难得的关头曹操却停止征战的步伐,决定班师回朝。司马懿急的不行,连忙对曹操说:“圣人不能违时,亦不可失时也”,刘晔也苦苦劝曹操抓紧时机。但任凭司马懿和刘晔说出多少理由,曹操却感叹道:“人苦无足,既得陇,复望蜀邪!”,此意是说,人就不要贪得无厌了,得了汉中,还想要益州吗?
后世史学评论,曹操放弃这次进军机会,相当于放弃了统一天下的最后机会。
而集政治家与军事家于一身的曹操不可能不察觉到,更何况曹操也是一个听取建议的人,刘晔和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同时提紧要意见,曹操不听这也显得不正常。单从曹操以往的军事上看,也从未放弃时机,而这一次他居然放弃了。而且还显得雄心不在了,这更不正常了。
这其中的必有原因,而在曹操出兵张鲁的行军途上就有征兆了,曹操在途中写了一首诗《 秋胡行》。
晨上散关山,此道何其难!晨上散关山,此道何其难!
牛顿不起,车堕谷间。坐盘石之上,弹五弦之琴,
作为清角韵,意中迷烦。歌以咏志,晨上散关山。
这看似是一首写行军劳苦的诗,而实际上又是一首反诗。诗中“坐盘石之上”、“弹五弦之琴”和“清角”均是引用前人之典故,暗喻自己是天子。但实际上他有不是,于是“意中迷烦”。
确实,这时候曹操已经是六十一岁了,对于一个六十一岁的老人来说,他已经预感自己的剩下的日子可能不会太长,统一天下的事他或许完不成了,所以也才会有这段时间曹操屡次用兵都急匆匆的回去了。
当皇帝的念头曹操肯定是有的,年轻的时候袁绍要他一起干,曹操没同意。但曹操年龄越大,实力越强,手下一帮爪牙也时不时的提醒他,是不是应该登基坐殿?但曹操有些麻烦,因为他这些年一直都在天下人面前说自己是匡扶汉室,要是突然篡汉,显然说不过去。再者刘备孙权早就骂他“名为汉相,实为汉贼”,还巴不得呢!所以后来孙权劝他老人家当皇帝,曹操却乐呵呵地说“孙权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”,这呵呵就说明曹操不是不想,而是不能。
针对这些矛盾,曹操提出了解决方案:“若天命在吾,吾愿为周文王”。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,但周文王一辈子都没有背叛纣王,而是他儿子周武王推翻殷纣王做了天子。曹操只得把希望寄托在他儿子身上了,于是他就谋划着为儿子铺平政治道路,所以曹操才无心用于军事。
终于曹操在班师回后的第二年,晋爵为魏王。曹操由公爵晋升为王爵,对于一个异姓来说,侯爵算是到极限了。曹操却再往上蹦了两级,直接挑战刘邦的白马之盟(白马之盟规定:异姓不能封王)。
曹操封王以后,就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――魏国。而曹操的魏国只是大汉王朝的属国,这就好像像以前韩国(高句丽)和中国一样。曹操马上获得天子的特权,建立自己的政府之前就有了,现在还有车仗礼仪队什么的和皇帝一模一样。更显眼的就是曹操所带十二冕硫冠,古代只有天子可以有十二根玉串,上公也只能有九根。笔者曾在平遥古城见孔庙的孔子相,细数下来也只有有十一冕硫冠,更何况那还是孔子死了以后的事儿了。
不久曹操又册立文武双全,城府极深的曹丕做魏王世子。现在万事俱备,只欠一死,儿子曹丕马上可以摘取爹爹曹操最后还未收割的果实——皇位。
这期间发生了一桩命案。
在曹操刚刚当上魏王的时候,心里十分爽快,就不乏有些儿溜须拍马的人。一个杨训叫的,写了一篇为曹操歌功颂德的表文。此表一出,便深得同事鄙视。别说古代,就是现代大家一起上班的,平时最见不惯的就是这种人了。于是大家背后里纷纷吐吐沫星子。
这便牵扯到另一个人——选拔杨训的崔琰。
崔琰是个十足的正人君子,曾经在袁绍那里就职,还反对过袁绍过早发动官渡之战。当曹操攻破邺城之后,崔琰投靠曹操。曹操请崔琰他们吃酒的时候,便喜不自禁的对崔琰说:“我昨天查了下冀州户籍,足足有三十万人啊,得了一个大州了!”。这个时候本应该是宾客们来祝贺了,但崔琰却很严肃地说:“天下分崩离析,袁氏兄弟自相残杀,冀州百姓很苦啊,现在王师来了,不先行仁义,拯救涂炭的百姓。反而先看自己得了多少兵甲,这难道是冀州百姓所期望于明公的吗?”,这时候宾客们脸都吓白了,曹操也觉得自己不对,连忙道歉。从此曹操也对崔琰委以重任。
崔琰听说这件事后,于是也找杨训看了看这篇表文。看完之后崔琰写了一封信给杨训:省表,事佳耳!时乎时乎,会当有变时。意思就是:表我已经看了,写的还不错嘛,等等吧,大家会改变看法的。
但就是这句话送了崔琰的命,就有人把这封信告诉曹操,曹操看到后却大发雷地说道:“谚语说“女生耳”,耳不是一个好词,会当有变,意指不逊”。曹操把这句话理解过来就是:“表我已经看过了,曹操做的还“好”,不过等等吧,事情迟早也要变化的”。
这纯粹就是文字狱啊,其实曹操这时候刚刚当上魏王,心里总觉得有人会对自己有意见,一看到崔琰的信,或许是想到在邺城时候的崔琰那股正派之风。猜度出崔琰确实对他有看法,于是就把崔琰抓起来做苦力。崔琰也没有做任何申辩,最终被赐死。
崔琰的死是一桩冤案,但曹操猜忌崔琰也并非没有理由。因为曹操所做之事确实不地道,再加上崔琰是个正派之人。而且朝廷官员大多是崔琰选拔。这不得不让曹操害怕崔琰,即使是曹操降得住崔琰,曹丕可以吗?而且崔琰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曹植。所以崔琰的死是曹操对权力的死死把握的结果。
其实曹操对权力的把握还得从建安元年开始。
这一年,曹操把皇帝迎接过来。曹操本人晋升为费亭侯。曹操迎帝许昌以后,一个叫杨彪也就跟过来了。杨彪和袁绍一样,四代大官,很有名望。杨彪一直跟着汉献帝。杨彪所代表的就是一直跟随着汉献帝的百官,但杨彪和曹操两人很有间隙。正好袁术在淮南称帝,而杨彪和袁术是亲戚,曹操就要杀杨彪。
孔融听到消息后,朝服都来不及穿,要去见曹操。孔融对曹操说:“杨公四世清德,《周书》说“父子兄弟,最不相及”何况袁术”。曹操这个时候还是很怕孔融的,因为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孙,名望极高。孔融是听说皇帝在这里才来投靠,他所代表的是新一批投靠曹操的文官集团。
曹操很尴尬了,就推脱说是皇上的意思。孔融说:“成文要杀召公,周文会不知道?要是明公乱杀无辜,我孔融堂堂鲁国男子,明天就不上朝了!”
曹操还真怕孔融不上班,因为孔融是一个集团。曹操无奈,只得放出杨彪。其实曹操本想立威,这次却失败了,也可以看出曹操当时权势并不是很大。皇权还是给曹操造成了很大的威慑。但曹操和孔融结下梁子了。
时隔十三年之后,曹操的地位又一次发生很大的改变。建安十三年,曹操统一北方,官拜丞相。
曹操觉得杀孔融的机会到了。孔融这厮虽然是在我曹某人地盘当官,但根本不是给我服务,一直和我对着干。
曹操想起了几件事,第一件就是孔融阻拦他杀杨彪。
第二件便是官渡之战的时候, 孔融到处说曹操要输。乌鸦嘴谁都讨厌。
第三件事就是,曹操曾经颁布戒酒令,孔融天天喝酒,光喝还要说“坐上客常满,樽中酒不空”。
更让曹操忍无可忍的是接下来一件事。曹操攻下幽州,见到袁熙的妻子甄氏很漂亮就赏给了曹丕,甄姬就是曹植的《洛神赋》的主角,可见是真的很漂亮了。于是孔融就写信给曹操:武王伐纣后,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。 曹操一看,这是什么典故?就到处翻书没找到。于是回来见到孔融就问是怎么回事儿?
孔融恶狠狠的说了一句:“以今度之,想其当然耳”,意思就是:用今天的事去猜度,应该是这样吧!曹操这才明白是讽刺他把甄姬赐给曹丕的事儿。
对于曹操而言,也该要铲除这个汉朝的铁杆臣子了。于是不久后,曹操以不孝之最,把孔融治死。
孔融之死也是冤死,孔融的罪名只是一则听说是孔融说的谣言。谣言是这样:父母和孩子没有什么关系,就像是罐子和装在罐子里的东西一样。如果碰到挨饿的时候,父亲不好,东西就宁可给别人吃不给父亲。
于是孔融被判不孝,全家处死。就连死后有人收尸曹操都恼怒。
孔融同样是死于政治,因为孔融反对曹操蚕食东汉王朝,最终被曹操所杀。孔融成了曹操成为丞相后,权力的牺牲品。
此后曹操大权急剧膨胀,曹操平定马超后,更是不可一世。拜见皇帝不用通报姓名,也不用小步急走,还可以带剑。对于这样的情况,要么是皇帝特别信任的人,比如刘邦的萧何,要么是权臣,比如董卓。
一次汉献帝的小宇宙爆发了,就对曹操说:“你要觉得我可以辅佐,就对我好点,不然,就放过我吧,别玩我”,曹操心里毫无准备,当即大惊失色。按照汉礼,三公领兵见皇帝,都有虎贲侍卫拿刀挟着,这下把曹操吓死了,要是汉献帝一激动自己就死定了。曹操出来以后,觉得做丞相还是很危险,他要离开皇帝,成立自己的公国。
于是建安十七年,由于曹操本人不能去办,所以由曹操暗示董昭牵头去办此事,董昭马上散播舆论,说曹操了不得,可以封公建国,征求大家意见。大家还是一致通过了的,但是却发生了一点小意外。
曹操的大谋士荀彧居然不同意董昭的提议,荀彧说,曹丞相是个忠臣啊!你们怎么能拉他下水呢? 曹操知道以后心里不能平静,不是愤怒而是不能平静。因为荀彧跟了曹操二十多年了,在官渡之战最艰苦的时候都是他在给曹操打气。自从郭嘉死后,荀彧就成为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了。但是只要谁阻挡了我曹操,就得干掉他。
于是曹操找个借口让荀彧随军出征孙权,间接免去荀彧的尚书令的朝廷官职,很快荀彧病倒在寿春。荀彧在寿春是他最抑郁的时候,因为荀彧不知道他跟随了二十多年的曹操原来是个篡汉的奸臣,他一直以为曹操是能臣,他看到曹操在各路诸侯停止不前的时候,独自起兵。他看到曹操不和袁绍合作,一定要接回汉献帝。所以他决定跟着曹操干。没想到曹操却变得不是以前的曹操了。荀彧的理想也曾经是曹操的理想,但现在不是,曹操变成一个利益集团的火车头,径直的开向权力的顶峰。
这时候,曹操从前线送来一个盒子给荀彧。荀彧打开一看是空的,荀彧觉得明白曹操的意思了,于是服毒自杀。
荀彧死后,正式建立魏国。
两年以后,曹操再次晋升王爵,崔琰死了。
从费亭侯到丞相到魏公到魏王,曹操杀了孔融,杀了荀彧,也杀了崔琰。还有一个杨彪没杀成。
通往最高权力的道路总是用鲜血染红的,曹操是一个政治家,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他政治服务的。这三桩命案是曹操权力逐渐增长的标志事件。也由此,曹操彻底改变,那个能臣的曹操早已不见了。
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:
从前有一条恶龙,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,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去与恶龙搏斗,但无人生还。又一个英雄出发时,有人悄悄尾随。龙穴铺满金银财宝,英雄用剑刺死恶龙,然后坐在恶龙尸身上,看着闪烁的珠宝,这时候,他的身上也慢慢地长出鳞片、尾巴和触角,他最终变成恶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