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庄公(01)周朝往事

July 30, 2015

如果我们绘制一幅大周王朝初年的地图,就会惊讶地发现:

周朝的版图几乎就是东边和西边两个辐射状的圆拼合而成。

在西边的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关中地区。这个圆,它的圆心就是镐京,也是西周王城的所在地,即今天的西安。从这个圆心开始。它向北接近了河套地区,向西囊括了陇西地区,向南面尽其所能地延伸到汉中一带,由于巴蜀的险要的山川阻碍,但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缓慢,从而到此终止。

在东边的圆包括现在的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部分地区,随着黄河一起逐渐的接近它的入海口。圆心位置就是洛邑,这便是后来东周王城的所在地。即今天的洛阳。

东西两个圆是大周王朝的实力影响区,大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中国”。此后近三千年的无数台历史大戏,大多在这里上演。直到近代,东南部才开始崛起,抢走它千年的主角。

当我们再细细划分,又以镐京(西安)和洛邑(洛阳)为中心,画出大约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土地。它是圆中之圆,是大周朝的中心地区。也是大周王室直接掌控的土地。也被称为“王幾”。

王幾以外的就是多如星斗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。它们比王幾要小的多,亦如众星拱月一样地拱卫着王幾。

诸侯国均是由周天子册封,面积很小。就算是第一等级的公国,也只有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。而级别最低的男国和附庸国只有公国的一半甚至不到。若是这些诸侯国要想挑战王幾,至少要十几个大国加在一起才有和“中央”对等的实力。

这个时代所实行的是封建制度,直至秦朝以后实行的是帝国制度。用一句话说清楚封建制度和帝国制度的区别就是:

封建制度是,一个大王带一些小王。

帝国制度是,一个大王带一些奴仆。

这些封国就是小王,小王分为三类:

一类是天子的亲戚,比如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国。

二类是开国元勋,比如姜子牙被封在齐国。

三类是归顺的前朝遗老,比如商朝的后裔被封宋国。

据说西周初年,封国上千。不过据史料这些封国大都无从考据了,但这说明了,一个市是一个大国,一个县是一个强国,一个乡镇也是个一个小国,一个乡一个村也有可能是一个附庸国。

各个封国定期要向周王室进贡,这就是税收。所谓税收也很简单,大款就可以送点有奇珍异宝,有钱些的就给点钱,有粮食的就给点粮食,没粮食给些生活用品,甚至是穷亲戚给点茅草什么的也行,实在不行带上儿女走走亲戚拜见拜见天子大宗,表示表示意思都可以。不过显然,不进贡是要挨打的。

周朝的分封制度大抵如此,还有一样解决继承权问题的宗法制度。具体点如下:

先了解概念。

概念一:嫡子,正妻所生儿子。

概念二:长子,所有妻室所生儿子中年龄最大的。

概念三:嫡长子,正妻所生年龄最大的儿子。

继承权先后问题:先嫡子后长子。最好嫡长子。

继承操作流程:

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,其他儿子最多册封公国国君(公爵)。

公爵的嫡长子继承公爵之位,其他儿子最多封为候国国君(侯爵)。

候爵的嫡长子继承公爵之位,其他儿子最多封为候国国君(伯爵)。

伯爵的嫡长子继承公爵之位,其他儿子最多封为子国国君(子爵)。

子爵的嫡长子继承公爵之位,其他儿子最多封为男国国君(男爵)。

如果你是男爵的嫡长子恭喜你,继承男爵。如果不是,那就没办法了,只能失业。

从此这帮人就失去了固定资产,开始学习文韬武略、安邦定国的技术,开始闯荡江湖。

这类人统称为士,士当然还可以出自上述其他国君未分到财产的儿子中。

士虽然失去了祖上的一切固定资产,但它们为了就业,自此苦学获得了超越其他人的能力。我们所熟知的孔子、孟子、墨子等等,都是士。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极高,具有很高的道德素养与独特的性格。他们推动了春秋战国的局势发展,文可安邦定国,武能决胜千里。不被国君赏识就另投新主,遇到赏识自己才能的君主可以已死相报。他们成为先秦时代光辉的标志。直至后世未曾出现。

大周王朝的这套制度是一次创新,但是后来失业人数越来越多,社会不稳定因素怎加。诸侯们开始了相互兼并的火拼。直至很多国家开始有了强大的综合国力。大周王朝也就开始力不从心了。

从大周朝第四代君王,周昭王开始就有苗头了。周昭王攻城掠地无数,但就在教训小弟楚国上跌落威风了。

由于楚国不肯进贡。

昭王十六年,伐楚,刚渡过汉水,遇到犀牛袭击。失败。

昭王十九年,伐楚,又渡过汉水,遇到恶劣的大风。失败。

昭王二十四年,伐楚,全军覆没。失败。

周王室就教训楚国这样的子爵国家都被打得全军覆没,都没脸提起此事,就说“南巡不返”。

从此楚国骑在周朝头上拉屎,到处打来打去,周王室也不管。于是就在公元前 704 年,自立为王。从楚子到楚王,连升四级。

楚国称王开始了小王不听大王的先河。

第十任周王君王,周厉王,政府财政开始拮据。

他想把王幾内的贵族私企关了,改办国企垄断。

结果王孙贵族十分不服气,杀到王宫。厉王慌忙逃到今山西霍州。但王孙贵族还是不放过,一定要杀了厉王的儿子姬静,以示严惩。可怜召公为了留住姬静,拿自己的儿子去顶替才算过去。

这次造反运动说明周王室已经是内部腐朽,君王毫无发言权。

第十一任君王,周宣王。他就是差点被杀死的姬静,由于经历一场大变,他欲中兴周王室。当时少数民族猖獗,他屡次对外用兵。

宣王三十一年,伐太原戎,失败。

宣王三十六年,伐条戎,失败。

宣王三十六年,伐奔戎,失败。

宣王三十九年,伐申戎,胜利。

宣王三十九年,伐姜戎,失败。

宣王一生,输多胜少,他的失败说明了:除了诸侯国和贵族可以欺负王室以外,连落后的边陲部落也敢欺负王室。

这里,所谓的戎,就是西方的少数民族。除此以外还有几个。

《礼记王制》说:东曰夷、西曰戎、南曰蛮、北曰狄。

“中国戎夷,五方之民,皆有性也,不可推移。
东方曰夷,被发文身,有不火食者矣。
南方曰蛮,雕题交趾,有不火食者矣。
西方曰戎,被发衣皮,有不粒食者矣。
北方曰狄,衣羽毛穴居,有不粒食者矣。”

意思是:东夷、西戎、南蛮、北狄都是散着头发,住山洞,吃生食的野人。

当时这四方的野人部落都是由各个诸侯国分别抵抗。

往东的,即古河济之间及泰山以东以南的部落“夷”。是齐国、燕国负责。齐国是东方大国,后来夷也根本不是问题。

往西的,即西边羌氐部落“戎”。由于周王室靠近,所以由王室直接防御,秦国后来发育壮大了也防御。

往南的,即今伏牛山脉以南汉水流域、淮河中上游、长江流域或更远的部落“蛮”。任务给楚国,不过楚国情况不一样。楚国他们后来吸收了南蛮,自己也就被中原各国看作野人。所以他们不服,到处打人,于是楚国就变成了中原后来的“蛮”了。

往北的,即山西、河北两省北部许多剽悍的部落“狄”。这是晋国负责,不过晋国和狄的关系很暧昧。时不时的结个亲的,在和亲的政策下必然无事。

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:

东边齐国变成了东方霸主。

南边楚国成了南方流氓。

北边晋国变成了北方首领。

周王室却出大事了。

我们的故事也就开始了。


Profile picture

Written by Vance who lives and works in Shenzhen, China, and is working hard to improve. You should follow them on csd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