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庄公(11)武公离世

August 26, 2015

征服胡国后,郑掘突就已经近乎把郑国的辖区推向了鼎盛时期,他完成这些也仅仅只用了八年时间。当然,除了郑国军事扩张外,其他各国也在同样的在进行各种兼并战争,郑国这八年的军事扩张史就是东周初年,各国相互兼并的一个缩影。

对郑掘突而言,他已经完成了父亲制定的在中原站住脚的计划。

接下来,郑掘突要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婚事了,就在郑掘突灭掉胡国后两年(公元前 761 年),郑掘突十分豪爽的答应了申侯所提的亲事。

等了十年的武姜终于在父亲的苦苦坚持下,嫁给了郑掘突。虽然,武姜等了十年才嫁给郑掘突,但他们的结合也只是一场很平常的政治婚姻,并不值得称颂。

就在武姜嫁给郑国后,申国也慢慢地从历史的长河中消亡,申国的灭亡与郐国、东虢国、胡国一样,都是诸侯兼并的必然现象,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是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的大势,从小方面讲是,申国目光短浅,他在西周灭亡后,也在犬戎和秦国的烽烟中,逐渐地淡去了。

这就是历史的舞台,所谓“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”是也!

公元前 757 年,某月日,夜。下一场戏的主角要入场了。

主角郑庄公姗姗来迟,调皮捣蛋的他在出生的时候就是一番表演——武姜难产。

武姜的这次难产,在现代医学中是由“胎位不正”引起的,因为平常的孩子都是头先生出来,可是这个与众不同的婴儿确是脚先出来。这种难产很可能把胎儿憋死,甚至危及母子的生命。它放在现代也是十分棘手的问题,更莫说是医巫不分家的周朝。

这可急坏正在产房外等候的郑掘突。万幸的是,这个闹腾的大胖小子最终还是呱呱坠地,母子平安。

按照宗法制,这个孩子就是嫡长子,老郑国的接班人。郑掘突兴奋地抱着这个孩子,说道:“孩子啊,你是倒着从你母亲的身体生出来的,就给你取名叫寤生吧”。

寤者,牾也。牾字的意思就是背逆,抵触。寤生就是倒着生下来或者不愿意生下来。郑掘突给儿子取这个名字,体现了母亲生下孩子时候的艰辛,充满母子之间血浓于水的感情。可是武姜却不是这样想的,作为一个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女人,她的思想有些极端,

她觉得这个孩子从出生就“背逆”的,并且还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痛苦,那么这个孩子将来必然对自己不好。所以从孩子出生开始,她就十分的厌恶这个孩子。

《左传》记载:“庄公寤生,惊姜氏,故名曰‘寤生’,遂恶之”。

武姜是封建迷信的受害者,其实这种“胎位不正”完全是由武姜本人引起的,和这个胎儿根本没有关系。如果要有人负责的话,那只能是武姜负责。去责怪一个无辜的孩子,足见武姜是多么的头脑发烧。

郑寤生是个苦命的孩子,或许在他是婴儿的时候,武姜就很少去抱抱他,去给他应尽的母爱。

在郑寤生三岁那年,母亲武姜又给他生下了一个弟弟——共叔段,共叔段出生的时候很顺利,不像他的哥哥郑寤生,所以共叔段很得母亲得喜爱,于是武姜就有了想让郑掘突改立共叔段为太子的想法。

可以想象,郑寤生的整个童年都在一个比较阴暗的环境下长大,这个环境就是偏见,一个自己都想不明白的偏见,这使得他年幼的心灵过早的成熟。

公元前 750 年,郑寤生七岁。这一年有一件国际新闻——周携王被晋文候杀死,从此“二王并立”就结束了,周朝也就有且仅有平王一个天子,平王很高兴,他大赏晋国,晋国开始飞速发展。

这个新闻对郑寤生的影响很大,他清楚的知道,携王是兄弟之间的争权夺位的失败者,所谓成王败寇是也。

而母亲经常在父亲面前要求改立弟弟为太子的是几乎人人皆知,他并没有丧失判读的理智。小小年纪的郑寤生知道,他只有忍,否则他很轻微的失误都有可能让他丢掉太子的位子,甚至是自己的性命。

的确,共叔段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。共叔段此生性果断勇敢,深受很多人喜爱。

郑国人民写诗歌颂共叔段,《诗经·国风·郑风·叔于田》浪漫的写道:

叔于田,巷无居人。岂无居人? 不如叔也,洵美且仁。

叔于狩,巷无饮酒。岂无饮酒? 不如叔也,洵美且好。

叔适野,巷无服马。岂无服马? 不如叔也,洵美且武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三哥哥去打猎,好英俊、潇洒、勇敢啊!

当然,这首诗的三哥哥到底是不是共叔段,史学界是存疑的。但是根据后续事件的发展(后文介绍),我个人判断,三哥哥是共叔段的可能性是极大的。就算不是,共叔段身上存在着优良品质,也是可以肯定的,不然武姜也不会一直喜欢他。

武姜基本上是有机会就向郑掘突吹枕边风,请求郑掘突把郑寤生给废了,立共叔段为太子。但郑掘突总是那么沉着冷静地告诉武姜不要管这件事。

公元前 744 年,这是郑掘突在位的第二十七个年头,大约五十岁的郑掘突已经没有了往日气魄了,虽然按照他的年龄在现代社会仍是壮年时期,但人均寿命低下的东周时期,他已经是暮气沉沉个老人。由于一场大病的突然来袭,使得他躺在病床上,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。

此时,武姜觉得这是给小儿子争取君主之位的最后机会,武姜走进郑掘突的寝宫,和郑掘突聊了很久后。她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郑掘突开口,说了一万个共叔段适合当郑国接班人的理由,然后请求立共叔段为太子。

郑掘突听后,没有说话,只是把头撇了过去,朝着武姜摆了摆手。

当然,目光短浅的武姜是不会明白,其实郑掘突是不可能答应这件事的,而且这和哪个儿子更适合没有关系。郑掘突所维护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,而不是具体某个人。

郑掘突肯定了解,当年宣王由于喜爱鲁武公的小儿子公子戏,而强逼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太子,导致鲁国的大乱。郑掘突更是亲眼见到,周幽王改立伯服为太子,导致幽王身死国灭。足见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稳定,对一个国家而言是有多么的重要,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,这一点他不会考虑不到。

所以,武姜的最后一次要求注定是要失败的,导致她失败的根源不是郑掘突,而是郑掘突身后维系周朝近三百年的宗法制度。

不久,郑掘突停止了思想,享年约五十岁。

在郑掘突死后,经群臣商议,谥号为“武”,所以后世称之为郑武公。

【附】谥号小解

每当一个君主死后,大臣们开一个追悼会,然后弄个总结报告——取谥号。

所谓谥号就是对君主一生地是非功过最精炼的总结报告,由于其精炼至极,通常只有一个字。

郑掘突的父亲郑友的谥号是“桓”。

《谥法考》曰:“辟土服远曰桓。克敬动民曰桓。辟土兼国曰桓。”

所以,桓首先是开疆拓土的君主,郑友建立郑国,有巨大的开疆拓土的功劳,这个叫“桓”。

其次,“桓”的本意是一根笔直的柱子。后来指驿站、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,称桓表,又称华表。华表的意义是表示纳谏或指路,今天,安门前的一对华表就是用于警醒君王:应该纳谏后然后决策指路。

郑友听从太史伯的建议,这是纳谏。将郑国举国东迁,使其免受一场大难还获得发展,这是高瞻远瞩的决策。这个也是“桓”。

对“桓”而言,其实也有很多武力的成分在其中,但是“桓”是笔直,正直的,它更偏向于武的正义精神。那么“武”就更偏向于动用武力,而取得的胜利结果。

郑掘突的一生亲眼见证了周朝的由盛转衰,他初出茅庐就帮助父亲郑桓公借来向东发展的十座城市,二十多岁勤王护驾,保着天子迁都洛邑,官封上卿。用了七年的时间先后灭掉郐国、东虢国、胡国,又收得城市十余座。娶了武姜以后,在过了十七年以后安然离世。他的一生就是东周初年诸侯兼并的典型。

他的一生所向无敌,不愧于一个“武”字。


Profile picture

Written by Vance who lives and works in Shenzhen, China, and is working hard to improve. You should follow them on csd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