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庄公(12)钓鱼执法

August 31, 2015

这天,郑寤生领着送葬的队伍,将武公(掘突)安葬在敖山东部的最高处,这是个秀丽的山峰,自此以后,敖山就有了另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广武山。

站在广武山顶,他迎风伫立,这似乎是对父亲二十七年辛苦挣下这片富足土地的无限骄傲,又似乎是对自己即将统治这块土地而大展身手所展现出的广阔胸怀。这一年他仅仅十三岁,郑国就属于这个少年了。

作为一个君主,要驾驭整个国家,是需要超高的社会经验的,但对于十三岁的少年来讲,他目前最主要的就是接收这个庞大的权力机构。

首先跟他作对的,不是别人,正是自己的母亲武姜。武姜一直想让共叔段来继承君位,但原计划流产以后,她又想到新招——蚕食。蚕食就是慢慢来,逐渐帮助共叔段夺取政权。

武姜直接找到了寤生,哭哭啼啼地对寤生倾诉道:“你如今已经是一国之主了,整个郑国都属于你,但你弟弟段好可怜啊,他除了一个小小的共城以外什么也没有,你这个当哥哥的就不能为他考虑考虑嘛?”

寤生忙应声:“母亲要儿怎么办,请说吧”。

武姜收住哭声,歪过头去,说道:“就请你把制邑封给你弟弟做领地吧”。

寤生一听,心里一惊。他清楚地知道:制邑可不是一个寻常的地方,制邑距离新郑不远,原属东虢国,后被郑国吞并。自制邑以西,地势险要(后来晋国得到此处曾修建虎牢关,《三国演义》中吕布和刘关张就在这里表演“三英战吕布”),控制着郑国最为险要的军事关隘。若是轻易让给他人,后果不堪设想。

寤生小心翼翼的回答道:“这个,母亲你也知道,制邑是个关键的地方,先君有命,此处不能封人。这样吧,母亲您看什么地方合适,除了制邑以外,其它地方都行”。

武姜皱皱眉,脸上写满不高兴,,接着说:“好,好,制邑不可以,那就把京城封给你弟弟吧!”

寤生有言在先,只得答应下来。

此京城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首都的意思,而是荥阳附近的一个规模很大的城市,这个地方也是个肥地。

共叔段获得京城这个封邑,就不叫“共叔”了,而是“京城太叔”。

“京城”是段的封地名称,“叔”字是按古代的排序规则,三子为叔(老大称伯,老二称仲,老三称叔,老四称季)。为表示对“皇亲国戚”的尊重,再加个“太”字,即为“太叔”。俗称“京城老三”是也。

一帮老臣们见小主公把京城封给段了,心想小主公果然太年轻了,于是他们推荐祭仲来给寤生讲道理。祭仲,又称祭足,他足智多谋,悟性极高,他急急忙忙地对寤生说道:“小主公,这事万万不可啊!”

“您不知道啊,京城这个城市规模实在太大了,共叔段一直保藏祸心,您把他封在那里,必然会成为国家潜藏的祸害”。

“大周朝的有关法律条文有规定: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,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,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。京邑的城墙规模不符合现有法律,恐怕对您有所不利。劝主公三思啊!”

其实祭仲的这些法律常识,寤生心里比谁都清楚,于是他试探性地说道:“哎,这都是寡人母亲姜氏要寡人这样办的,寡人一个做儿子能有什么办法呢”。

祭仲猜出新任这个小老大的心思,眼睛四处扫一下,朝寤生暗示一下。

寤生立马退去左右,这时祭仲便凑到寤生的耳边上来,伏耳轻声说道:“主公,据臣观察,姜氏也居心不轨,先公在世的时候,她就想废了您,只不过没有得逞而已。现在她暗中和共叔段联合,就是想夺您的权。您该决断就不能手软,不如及早处置,别让祸根滋长蔓延,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。就连蔓延开来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干净,更何况是人啊”

寤生听完以后,点点头,起身走了两步,一字一顿的说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祭大夫等着看吧”。

祭仲登时被这个毛头少年展现出来的魄力所惊叹,他摸了摸胡须点了点头,和寤生相视而笑。

京城太叔走马上任,来到京城。

前文说过,京城太叔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,按照《诗经·郑风》存疑的说法,京城太叔是个英俊潇洒,果断勇敢的美男子,他极富人格感染力。每当他坐着他威武的车子,带领众人去围猎,英姿飒爽的那种场面,令万千少女又犯花痴了。

京城太叔集万千优点于一身,要说有什么缺点,估计就是长得太帅。

这样的人不做国君真是个遗憾。

不过,他准备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这个遗憾。他花了几年时间,四处交朋结友,拓展人脉,结下一批支持他的人。以京城为根据地,京城太叔成功地策反了郑国西部和北部的地区,这些地方贵族表示愿意跟着京城太叔混。这下他的势力范围已经做得很大了,基本上有郑国的四分之一了。

整个郑国老百姓都不知道寤生和京城太叔谁才是真真的主子了。

寤生也不管,每天上朝依旧像没发生任何事儿一样,众大夫可炸翻了天,寤生的亲叔叔公子吕忍不住了。

他找到寤生,略带指责地说:“天无二日,国无二主,主公啊,您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?给个痛快话!”

“要是您打算把郑国拱手交给太叔,那么我也就干脆去给他做臣子算了;如果您不给,那么就快点干掉他。您这样拖着,百姓们都以为太叔要为君了,好多人都投靠他了,请您速速拿主意,不要使百姓们内心动摇了,产生疑虑了。”

寤生听完以后,只是弹了弹眉毛,接着如同是吃斋念佛的大师一般,不紧不慢地对公子吕讲道理:“凡事都有个因果报应,太叔他胡作非为又何须我们去除掉他呢,种瓜锝瓜,种豆得豆,太叔肯定会遭报应的(此处可以补一句:阿弥陀佛)”。

公子吕一听,肺都快气炸了,幸好那时候没佛教,不然公子吕肯定要建议寤生去当和尚。

京城太叔夺了这么大的地盘,一直在等待寤生回击,可是等了许久,居然没反应。于是他决定再出手,摸一摸寤生的底线。

京城太叔继续利用国人现在摇摆不定的人心,一直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向东推到了廪延(今延津县),这下兄弟两人可就变成南北分治了。

得到情报后的公子吕连忙连夜跑进宫,他急急忙忙地对寤生说:“主公,十万火急,万万不可再忍了,这下太叔的反心已经显现,赶紧行动吧!”

寤生仍旧无动于衷。

公子吕几乎以恳求的语气对寤生说:“太叔的地盘扩大了,百姓就会投靠他,再不出手就来不及了!”

寤生又开始念经了:“不用担心,像太叔这样对君主不义,对兄长不亲,道德败坏的人,就算地盘再大,也自会有天惩罚他”。

公子吕,你可以撞墙去了。

其实不是寤生懦弱,而是公子吕读不懂寤生的心,祭仲就一次,就明白了,公子吕三次都不明白,实在是智商着急。

很明显,公子吕和寤生就像是两个钓鱼的人,公子吕性情急躁,看见鱼儿咬钩了就想提钩。但寤生不同,他坐得住,他不提勾的原因,只是他觉得这条鱼咬钩还不是很紧。如果现在就提钩,大鱼就有可能受惊吓而逃走,所以他要等鱼儿把钩子吞下去,吞的越深越好。

公元前 722 年,鱼儿要吞钩了,为了这一天,寤生这个垂钓者苦苦等了二十二年。

寤生得到一份秘密情,此时,他已经老成的双眼里,透露出逼人的杀气。

远在京城的太叔也没闲着,他多年以来,修城防,收拢老百姓,建立军工厂,时刻准备造反。现在他认为时机成熟了。

太叔一面训练部队,一面派自己的儿子去卫国求援,一面去宫中找武姜做内应,三管齐下。

这次军事部署是一次偷袭,武姜得到消息后,十分兴奋,虽然老太婆上不了战场,她的任务更重要,她负责接应偷袭部队——开城门。

既然是偷袭,肯定要隐蔽,但太叔好像把一件事儿想得太简单了。

寤生可不傻,明里武姜是太叔的间谍,负责为太叔监视寤生。太叔怎么就想不到寤生会利用武姜得到太叔的情报?

这是一个母亲和两个兄弟之间玩谍中谍的游戏。

当晚,寤生秘密召见公子吕,寤生先解释说:“寡人其实早已知道太叔的反心,只是没有抓住他的把柄,现在寡人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太叔造反,没人能保的住他了。”

“您现在立马率领战车两百乘直逼京城,给他来个反偷袭!”

公子吕才知道主公的英明,激动不已,随即率领两百乘战车即刻动身。

“乘”是春秋时期独特的军事编制,乘的核心是战车,一辆战车通常由两匹马或四匹马拉动,每辆战车上横向并排地站着三名甲士,左方甲士持弓,负责远程射击,是一车之首,称“车左”,又称“甲首”;右方甲士执戈(或矛),负责近程攻击,称“车右”,又称“参乘”;居中的是司机,身上只带短兵器,主要的职责就是开好车。这是三个官位较大的干部,战车下面还要跟从七十二个步卒,组成方阵。

以上七十五人是直接参战人员,除此以外,还有二十五个后勤人员,共计一百人。

综上,1 乘=1 辆战车+2 或 4 匹马+2 个指挥官+1 个高级司机+72 个步卒+25 个后勤人员 ,大约相当于一个现代部队中的“连”的编制。

一千乘就是一军,天子六军,大国三军,中国两军,小国一军。当然这些很多都是号称,不过到了战国时期,参战人数十来万并不少见,而秦灭楚就动用了六十万人。

公子吕率领的两百乘就是两万人,基本相当于一个独立师,在春秋初年也算是大队伍了。

公子吕虽说玩政治脑子不灵光,可领兵却十分了得,他兵贵神速,马上兵临京城城下,沿途百姓皆望风归降。太叔得到消息后,顿觉阴谋败露,已经无心再战,急忙弃城逃往鄢城,企图用纵深换取备战时间。

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,

中央马上指示公子吕:党中央命你速率独立师,追击太叔。

正好迎合了公子吕的心意,公子吕率兵直追,又追到鄢城。太叔怒了,还是接着跑吧,于是五月十二日那天,太叔一口气跑回到了自己老家——共城。

共城是太叔的原始封邑,落魄的段现在已经不是京城太叔,而是共叔了,二十二年的风光顿时化为过眼烟云,看着公子吕像疯狗一样咬着自己不放,共叔段索性一狠心,逃到卫国去算了。

寤生取得了这场政治斗争的全面胜利,总结寤生和段的斗争经验,他以忍字作为核心思想理论,连用四计:假痴不癫计,骗过武姜和共叔段,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;欲擒故纵计,让共叔段就范,自己则站在舆论的最高点;反间计,利用武姜给共叔段传递虚假信息,获得共叔段的真实情报;连环计,步步算计共叔段,将其逼至绝路。

而共叔段只会一计——走为上,共叔段必败无疑。

寤生这种政治手段今天称为“钓鱼执法”,所谓钓鱼执法就是:引你犯法,再按法律办了你!

钓鱼执法的优点是可以站在舆论的制高点打击敌人,达到蒙蔽大众的效果,值得每个政客学习。

钓鱼执法例子也很常见,例如,今年某国某车站,某民警和某某发生争执,某民警在可以制服某某的情况下不出手,最终演绎出逼不得已出枪杀死某某的“精彩”瞬间。

所以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高度,。

孔子在《春秋》里记载这件事时,只是用了简简单单的六个字——郑伯克段于鄢。

虽然只有六个字却表明了孔老先生对钓鱼执法的态度,孔子对“段”直称其名,而不说“弟”,说明共叔段和寤生不顾兄弟间的感情;对寤生称之为“郑伯”而不是“郑庄公”表示对寤生不用教化的方法劝弟弟,而阴谋算计他的行为的鄙视;“克”是两国之间的斗争,表明共叔段和寤生其实各占半壁江山,如同两国了。

看穿了,却不说穿。这就是有意思的春秋笔法。


Profile picture

Written by Vance who lives and works in Shenzhen, China, and is working hard to improve. You should follow them on csd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