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幽王当政,没有用他爹宣王留下的政治班底,而是想重新培养一批自己的政治队伍。由于是非不分的幽王没有原则启地用官员,于是一批阿谀奉承的奸佞之人迅速被提拔起来,并占满朝堂。
当时的三公个个都是奸佞之人。
尹球,官职:大夫。 尹球的父亲是宣王时期的名臣尹吉甫,尹吉甫是个响当当的大人物,做官做到内史大臣。尹吉甫的文学贡献十分了得,他采集了《诗经》,被后世尊为“中华诗祖”,此后孔子所编的《诗三百》也是在此基础上编撰而成。不仅如此,尹吉甫还会打仗。宣王时期,猃狁部落杀到泾水,是尹吉甫率王师反击,杀到太原。但就是这样的父亲却生了个阿谀奉承、贪图权贵的儿子。
虢石父,官职:上卿。虢石父权力很大,主持国政。此人可以说脑筋转的快,略懂财务之法。但品性毫无道德准则,十分贪财,将所学之术都用于敛财,有点像后世的和珅。由于幽王财政亏空,十分缺钱花,而这位上卿却总能想搞到钱来花。所以极其受到宣王的恩宠信任。而实际上,虢石父的钱都是盘剥而来。
祭(音同债)公,官职:司徒。祖上是大名鼎鼎的周公。为人奸佞,由于史籍有限,并无过多记载,所做坏事不详。
虢石父、尹球、祭公并列为三公,是周朝政坛的风云人物,把持朝政,像搅屎棍一样,搅得朝廷乌烟瘴气的。
此外,据说幽王后宫还重用两个叫侏儒和戚施的侍臣,听信一些谄媚妖言。侏儒和戚施大概类似于后世一些道德不太好的宦官太监之流。
像赵叔带和褒珦的直言上谏忠臣,一个被幽王赶走,一个被幽王关押。于是忠言堵塞,剩下一些臣子对大周王朝也就逐渐失去信心了,自然也不会多言了。
幽王得到褒姒后万般宠爱,转眼过了一年,褒姒居然为幽王生下一个儿子,取名叫伯服,这下幽王更高兴了。
虢石父见此,认为自己又有立功的机会了。
虢石父向幽王建议,申后无德,应该把申后给废了,申后的儿子宜臼也不适合当太子。应该立褒姒为王后,让褒姒的儿子伯服当太子。
虢石父真真正正是幽王肚子里的蛔虫,幽王也早想这么干了。既然虢石父提出来了,那就果断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,把褒姒立为王后,伯服立为太子。此时,太子宜臼也仅仅只有八九岁,匆匆逃往外公申候那里。幽王的这一举措相当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,但高兴的他显然还不知道。
虽然是废立之大事,但由于奸臣昏君在上,谁也没必要自找麻烦,自然满朝士卿无不赞成。
惟有太史伯嘀咕地说道:“大祸就要临头啊,这可怎么办啊”
太史伯虽然小声,却被旁边的司徒郑友听到。郑友当时默不作声,退朝回来时太史伯经过郑友府邸的时候,郑友就邀请太史伯进去一坐。
当郑友和太史伯进入室内后,郑友关上门窗。
向太史伯凑了过来。
太史伯端坐着,他是掌管国家图书馆的官员,年龄大,德高望重。
郑友,原名姬友或王子友,他是宣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,当今君王的亲叔叔。当年他追随宣王到处征伐,立下不少功劳。宣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,将他官封司徒,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。后来又把镐京附近的咸林(今陕西华县一带)封给他建国为郑。所以得为郑氏先祖,改叫郑友或郑伯友。郑国是三等诸侯国,郑友为伯爵。
郑友虽然封土建国,但作为王室的当权人物,他没有留在自己的封国,而是一直在镐京为官。
三公的掌权,显然对郑友产生了很大的压力。作为一个很有经验的政治家,郑友已经感到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了。
郑友便问太史伯道:“老大父见多识广,辅佐过好几位君王,您认为如今君王这样,大周江山还能长久吗?”
太史伯见郑友如此开门见山,也就直言的回答了起来。
“虢石父、尹球、祭公这些谄媚奸佞之人,反而当了卿士。褒姒原本就是一个姬妾,却被立为王后。侏儒和戚施只会取笑于君王,却得宠侍奉在君王左右。周朝!完了!。”
郑友点点头,又问:“王室衰败,我等必然要受其连累。老大夫为我规划下怎么才能躲过即将到来的灾祸呢?”
太史伯想了会儿说道:“逃!”
“逃?”
“嗯!”
“往哪里逃?”
“洛阳东边,黄河和济河南面。这个地方好”太史伯回答道。
郑友对这个地方还是有些顾忌得,因为太史伯所说的地方靠近虢国和郐国,地势平缓,一马平川。是兵家必争的四战之地,所谓“四战之地”就是东南西北要打仗都有你的份。如果逃到这里,郑友怕难免日后的中原战火烧到自己身上。
于是接着问:“虢郐之地是四战之地,不好安身。不如还是去江南去算了,那里森林密集,山高水远,可以避祸。”
太史伯回答:“江南那里,楚国建国盘踞了很久,郑国若去肯定要受制于楚国。”
郑友又问:“江南不行,那西边怎么样?”
“西边的人靠近西戎,人性贪财,凶狠好斗,还是不去为妙。”
郑友想了想,毕竟这个搬家逃窜说白了就是抢占地盘,东边齐国不能抢,西边西戎不让抢,南面楚国也不好惹,北边晋国势力大。他的势力范围最好就是朝中原发展。还是听老大夫的话算了,准备向东逃窜。
不过郑友还有一件事要问太史伯。
“老大夫,周王室衰弱后,哪些国家会兴起呢.?”
太史伯答道:“东边是齐国,西边是秦国,南面是楚国,北边是晋国。”(果然料事如神)
······
郑友坚定了逃跑主义以后,从此开始收买拢络人心,镐京附近百姓都逐渐爱戴这位司徒。
获得良好的政治声誉,郑友见时机成熟,立马抓紧时机开始行动。不久郑友便吩咐自己的儿子郑掘突,前往虢郐两国附近考察情况,打探风声。
郑国打算迁到虢郐之地,但问题就是虢郐之地都是虢国和郐国的地盘,和自己郑国实际上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。要在繁华拥挤的中原地区搞一块地,郑掘突不开大价钱是拿不下来的。
郑掘突见到虢国和郐国的国君,向两位国君表示:郑国希望能在贵国附近,借块薄地安身。
虢国和郐国国君一听。
“额,这个······”
“郑世子,只怕虢郐地小,难以容下郑国这只大鹏啊!”
郑掘突自然知道虢郐二君都是贪财之辈,于是吩咐人抬上丰厚的礼品。各种奇珍异宝,应有尽有。虢郐二君见钱眼开,又有郑友是幽王的亲叔叔。两人一合计,两国割献五成,凑成十城,为郑国东迁安身。
这十座城池分别是:
鄢、补、历、华、丹、田柔、蔽、苑、函、依。
请大家记住这十个不起眼的名字,因为此后郑国的霸业就是以此为根据兴起的。
郑国这次外交是成功的,他换来了十个城市落脚了,郑国开始逐渐地搬迁。几年以后郑国已经举国都搬迁到了东边。而虢郐二君此时还不会知道,他们的钱财和土地以后都要被郑国所拥有。
这件事被后世称为“桓公寄孥”。桓公就是郑友,孥是财产的意思。说白了就是郑友转移财产。
转移完财产之后,郑友也安心了,他所担心的那场大灾难还没有来到。
接着,幽王又闹出了大动静。